經典案例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經典案例 >
電商進村 雙向激活鄉村市場
發布時間:2015-06-16 文章來源:未知 瀏覽次數:
電商進村 雙向激活鄉村市場 |
時間:2015-06-11 08:44:03 鏈接來源:中安在線 作者:鮑亮亮 |
關鍵詞: 電商進村 |
內容提要: 電子商務下鄉進村,不僅方便村民購物,還給農產品進城開辟了一條新渠道——
|
村民暢享網絡購物 電商釋放農村消費潛力 當富有激情的電子商務邂逅古老的農耕文明,再偏遠的鄉村,也能買到和城里一樣的商品,秒殺、包郵、團購,成為田間地頭鄉親們交談的熱詞。 6月6日,阿里集團農村淘寶項目在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巢湖市正式啟動運營,在廟崗鄉方集村,村民方必清在村里的淘寶服務站網購一臺掛式空調,劉和霞買了一個電飯鍋,方金國買了一床竹涼席,方建民申請代購一套可升降小學生書桌……當天方集村的淘寶服務站網購訂單超過200多單,交易額達6萬多元。 “村淘上的商品都是經過淘寶認證的,品質有保障,而且價格也不貴,有的還能送貨上門,這吸引了不少村民前來光顧。”村站負責人朱明亮說,村民除了獲得農耕物資、家電日用百貨、服裝鞋帽、學生用品用具等代買服務,還可以獲得網上代繳水電氣費、車票機票預定等生活服務。 “電子商務需要農村,而農村也需要電子商務。”在安徽大學電子商務創新發展中心主任劉曉云副教授看來,一方面是城市電子商務整體增長放緩,另一方面是農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市場潛力巨大,成為電子商務發展的新藍海。“互聯網的逐漸普及和農村網民的快速增長,農村居民對改善生活質量的渴望,給農村電商的發展帶來了歷史機遇。 ” 根據阿里研究會發布的數據,過去3年,淘寶的農村消費占比不斷提升,從2012年二季度的7.11%上升到2014年一季度的9.11%,預計2016年,農村網購市場規模將突破4600億元,與城市購物的規模將進一步縮小差距。 “我們將利用農村淘寶服務站,逐步在農村實現網上代買與代賣,網上繳費、創業支持和生活服務等功能,讓廣大農村百姓暢享網絡購物、服務快捷。 ”巢湖市商務局副局長陳昌琴說。 打破市場信息隔閡 提升特色農產品附加值 電商下鄉進村,在釋放農村消費潛力的同時,也為農村架起了一座信息高速公路,催生了一批圍繞農產品做電商的新農人。在這一大環境下,農村的小生產也漸漸與“村外”龐大的消費市場實現了對接。 面對商機,我省不少地方已經行動起來。懷遠、績溪、霍山、石臺等示范縣自營平臺已經實施運營,績溪縣區域平臺“上街去”,直接與上海社區平臺對接,讓上海居民方便放心購買安徽的生鮮和土特產;霍山縣域渤海商品交易所建立的電商平臺,實現了當地特色產品百合日交易額700多萬元,成交價格平均比過去增長50%,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百合產業快速發展和農民增收。 “由于傳統的農業生產是分散的,單個農民面對的市場往往很狹小、很局限,但是現在電商平臺的出現,讓單個農民接觸的市場不再是村、鎮或者縣,而是直接面對全國乃至全球市場,省去了諸多中間流通環節。 ”劉曉云認為,電商在農村不斷滲透,不僅僅局限于促進消費,更重要的是,它帶來的信息洪流將有助于化解“增產不增收”的困局。未來,隨著農村電商的推廣和普及,農民境遇將大幅改觀,整個農村經濟生態環境也將煥然一新。 鑒于農村市場的巨大潛力,我省提出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支持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著力打造立足安徽、面向全國的農產品綜合電商平臺;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示范行動和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試點等。省網商協會會長周雪松認為,無論是政策導向,還是市場趨勢,電商下鄉都是大勢所趨。 電商進農村,打破城鄉之間的信息隔閡,農民可以根據網上的訂單需求進行種植結構調整,謀劃產業布局,這種“訂單農業”模式,不僅使資源配置更加合理,而且能夠實現當地特色農產品溢價銷售,有效幫助農戶增收。陳昌琴表示,巢湖將加大對本地農特產品的整合,利用村淘的平臺,打通“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渠道,讓本地特色農產品走得更遠更廣。 小生產對接大市場 仍需跨過三道坎 今年以來,不少知名電商紛紛落戶我?。壕〇|建立了14個運營中心,淘寶年內將建設15個縣級運營服務中心,全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勢頭迅猛。業內人士認為,雖然電商下鄉讓小生產對接上大市場,但是這些運營中心活下來,并以此帶動鄉親們增收致富,仍有三道坎要跨過。 “截至去年底,涇縣的各類電商數量有1000多家,基本從事農產品銷售,網銷商品有100多個品種,電商發展指數位于全省縣域首位。 ”涇縣縣委常委、副縣長余艷告訴記者,她在調研中感受到電子商務進農村,關鍵在物流。尤其在山區農村,受人口、地理等因素影響,快遞覆蓋人群少、寄送成本高,這就造成包裹送達難、取件難,一些產品“長在山區無人識”,農村電商發展受到制約。 此外,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力在外打工,一方面造成了農村消費力的流失,另一方面,常年在村且具備一定經營能力的人選寥寥無幾。 “加快電商人才培訓成為當務之急。”劉曉云認為,培訓不僅要教鄉親們怎么種養、怎么去開店、怎么去營銷,還要培養他們的市場意識、信用意識和標準意識,在農村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吸引年輕人回鄉創業,建設生態、綠色、可持續的農村發展體系。 “電子商務進農村的生命力在于賣,即怎么樣把長在鄉野的特色產品賣出去。”省商務廳市場建設處負責人陳軍認為,物流、人才都好解決,要想賣得好、賣上價,關鍵在于如何解決產品的標準化問題。“農業生產不同于工業生產,小農生產、品質的非標準化,必然影響地方特色農產品的品牌擴張力。”他認為,要想形成較好的市場效益,必須以消費者實際需求為導向,打造標準化、品牌化的農產品。 “正因為當前我們的農業生產是小眾的,每個村的產品都可能彼此不同,因此農村電商要有產業定位,一村一品、一縣一特,都必不可少,不能包打天下。”周雪松認為,在這當中,必須做好供應鏈管理,做好標準化,畢竟標準是品牌的先導,有了標準才可以做品牌文章。“當前,一方面要加快推廣商品編碼在農村電子商務的運用,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行身份認證、網站認證和電子簽名等網絡信任服務。 ” 責編:孫童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