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進公司那會兒,全公司年產叉車兩三千臺,后來慢慢發展到一個月兩三千臺,再到一個月生產一萬多臺。”對于安徽叉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合力)的成長,1993年就入職的劉詩宏每個細節都看在眼里。
產量的增長固然值得欣喜,但更讓劉詩宏這位老員工自豪的是,合力品牌的成長:主要經濟指標連續24年保持全國行業第一,世界工業車輛前十;帶隊參加世界工業車輛聯盟會議,參與國際行業規則制定……
“雖然步履維艱,但仍要不斷向前,奮勇爭先。”分管品牌建設的副總經理都云飛對于“合力”品牌從國內走向國際感慨良多:“要建設民族企業的品牌,需要依靠企業自主創新與發展,更要依靠的是國家整體實力的強大。”
國內行業“領頭羊”
“當時剛來到合力的時候,只知道這是一家省屬國企。”1993年,22歲的劉詩宏從部隊轉業到合力,當上了一名普通工人。“一開始沒有多想,只是好好干活。”劉詩宏說,在合力工作的時間越長,對它的感情越深。
作為1958年就成立的安徽國企,合力最初的名字叫“合肥礦機廠新廠”,主營起重機械和礦山冶金機械。1963年開始試制和小批量生產一些叉車,直到1983年,叉車才成為這家國企的主營方向。8年后的1991年,合力奪得國產叉車行業桂冠,從此屹立國內第一。
雖然已經是國內叉車行業第一,但當時合力的生產能力仍然不高。“當時全公司年產叉車3000臺。”劉詩宏稱,如今看來,這樣的產能可以說太小了。
除了產能較小之外,創新也是制約合力發展的原因之一。據介紹,一直到2002年,合力的主導產品α系列都屬經濟型產品,缺少高端系列。研發水平也還處在引進、消化、吸收階段,10噸以上重裝叉車尚未涉及,電動叉車尚未成熟。
尤其是在中國加入WTO后,世界工業車輛巨頭紛紛搶攤中國市場,世界工業車輛前十強品牌有八家在中國建立制造基地,其它品牌也建立了自己的銷售網絡。“個別公司甚至公開說要‘打敗合力’”,回憶起往事都云飛感慨萬分,“雖然在國內市場我們是老大,但是在國際市場上,我們可以說是‘小不點’。”
如何提升“合力”品牌的影響力?如何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民族工業如何走向世界?都成為合力人亟待破解的課題。
躋身世界十強
“要想在這場競爭中勝出,唯一途徑就是把自己打造成國際一流品牌,才能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這是合力人經過深思熟慮后,下定的決心。
而下定這樣的決心并不容易。“其實,當時也有國際知名品牌找到我們,說是讓我們只管生產,做貼牌代工廠。”一方面是安安穩穩的生產,另一方面是打造自己的品牌,而這需要投入研發、創新營銷,步履維艱。
但最終合力選擇了后者。“我們具有厚重的積淀。”都云飛稱,從1991年到2002年,合力穩居行業“冠軍”12年,幾十年的積累,合力在中國工業車輛領域夯實了較為扎實的功底,在經營中樹立了產品及企業信譽,具備了飛躍性發展的基礎。
此后十余年間,合力通過制定實施品牌戰略與規劃、堅持自主創新,提升品牌科技含量、堅持自主制造,實現質量提升與規模擴張、堅持自主營銷,建立營銷服務網絡,逐步讓合力走向世界。
如今,合力盈利額、規模不斷擴大,在國內建立多個生產基地、在海外建立龐大的營銷網絡,而且還從2006年進入世界工業車輛制造業前十,2011年排名世界同行業第八位。
合力現已成為國際工業車輛領域產品線最寬的企業之一,主導產品18個噸位級、512類、1700多種型號全部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參與國際標準制定
如今,合力已經成為國際叉車行業重要品牌之一。但對于劉詩宏來說,最讓他感到自豪的是,從2009年開始,合力作為中國工業車輛行業的代表,每年參加世界工業車輛聯盟會議,和世界一流品牌共同研究行業規律,參與行業規則制定,維護行業權益,促進行業發展。
“世界工業車輛聯盟會議作為世界工業車輛行業規則制定者,以前外國人說什么標準就是什么標準。”都云飛介紹,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工業車輛協會都不被接納。直至,2007年,中國工業車輛協會才參與世界工業車輛聯盟會議。
“隨著合力以及國內叉車行業的發展,在世界工業車輛聯盟中,中國叉車行業的聲音越來越大,也越來越被重視。”
除此之外,合力還制定國內標準,引領行業進步。據了解,目前合力主持或參與制定國家行業標準23項;目前國產品牌100多家,幾乎都遵循合力技術路線。合力工業車輛零部件不僅提高了全行業質量技術水平,而且已成為行業主流高端配件,大量為世界一流品牌配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