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案例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經典案例 >
華潤集團董事長傅育寧:文化引領,凝心聚力
發布時間:2016-05-23 文章來源:未知 瀏覽次數:
華潤集團董事長傅育寧:文化引領,凝心聚力
點擊數:3432016-05-06 10:02:43 來源: 深圳企業文化網 SZECF.COM
華潤集團董事長 傅育寧博士
對任何一個組織而言,文化是解決組織為什么存在、到哪里去、拿什么去激勵大家沖鋒陷陣、實現目標的精神動力。
缺乏文化的有力支撐,企業走不遠,也做不大,更談不上基業長青。“十三五”期間華潤要實現轉型創新,環境復雜,任務艱巨,可以說我們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我們能否在繼承華潤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營造開放包容、有利于轉型創新的文化氛圍;我們的文化能否激發活力,凝聚隊伍、提升信心,更好地起到對發展的引領和保障作用,這是華潤未來發展至關重要的核心議題。
作為擁有七十多年光榮歷史的紅色企業,華潤文化根深葉茂、富有底蘊,對此我們要有充分的自豪和自信。七十多年的風雨歷程中,許多組織和企業已經消失在時代的洪流之中,而華潤能夠從一個當年籍籍無名的小商號,發展為今天的多元化控股企業集團,位列世界五百強。這其中華潤文化的滋潤和傳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路走來,在各個歷史時期,華潤人總能緊貼時代脈搏,抓住機遇,為自己的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不斷自我調整和轉型,歷經坎坷而不散、遭遇挫折又奮起,推動企業不斷成長壯大,華潤的成長歷程就是對華潤文化生命力最好的詮釋和證明。
過去的兩年中,我們在研討戰略、再造管理的同時,也大力開展了文化重塑的工作,其目的是進一步傳承和弘揚華潤文化中的優良元素,堅決擯棄不良元素,同時賦予華潤文化新的內涵,以應對未來變革創新的挑戰。
華潤文化有一個形成、發展、積淀、豐富、創新的文化演進過程。探究本源,我以為華潤文化在七十多年的發展歷史中,吸收了傳統文化、商業文化和紅色文化這三種文化中的優良因子,使得華潤能始終煥發生機、成長壯大。
華潤植根于中華大地,在香港建基立業,長期在商業市場中打拼奮斗,為民族的解放和振興而前仆后繼。這使得華潤能夠很好地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抱誠守信、務實進取、以天下興亡為已任的精神;西方商業文化中的適應競爭、主動變革、遵守規則、客戶導向的精神;以及紅色革命文化中堅守信念、執著理想、敢于犧牲、勇于奉獻的精神。這些都是華潤文化中需要加以傳承和弘揚的優良元素。華潤在長期的發展中不可避免地滲透進來一些不良的文化元素,比如漠視規則、唯業績論等,這是我們要堅決擯棄的。面向未來,應對企業變革創新的挑戰我們也應該大膽地為華潤文化充實創新發展、以人為本、追求均衡與可持續發展等理念。文化如同種樹一樣,需要不斷培土修枝。在矯枉糾偏的同時,不斷豐富內涵、滋養提升,華潤文化之樹才能根深葉茂,郁郁蔥蔥。
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是對一個組織推崇什么、倡導什么旗幟鮮明的昭示。特別當我們在經營管理實踐中出現模糊地帶、出現矛盾糾結時,我們如何能遵從內心的力量做出正確的抉擇,需要價值觀的指引。在中國改革開放走過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國社會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確實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道德失范、信仰缺失、底線失守等問題。在這樣一個大變遷的社會中,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應該堅守一些本質的東西,否則很可能為了短期的利益而迷失方向、迷失自我,從而導致顛覆性的風險。我相信今天的華潤人會對“誠實守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華潤堅守“誠信”之道,就是選擇了抱樸守拙、藏珠蘊玉,就是選擇了與顛撲不破的規律和本真相通相合。
作為應對未來挑戰的需要,我們還特別將“創新發展”作為華潤重要的價值觀。創新精神的培育,需要培植合適的土壤。在企業文化中如果充斥著得過且過、固步自封,一切創新都無從談起。我們在困難的時候要有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精神,在順境中更要有不停步、不懈怠,保持進取的活力。特別是隨著我們市場和業務的不斷開拓,要萬里之國不辭其遠,窮鄉僻壤不辭其苦,永遠保持一份創業激情,這是我們所有創新的源頭活水。其次,我們還要有學習、開放的心態。華潤的經理人應該有學習的習慣和能力,能自覺去接受新生事物,能不斷地修煉我們的心智模式。創新首先是思維的創新,要勇于打破思維的框框。再次,我們要有敢闖敢試的精神。我們要鼓勵嘗試、寬容失敗、尊重創造。適當提高對風險、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最大程度地發揮經理人的主觀能動性。第四,還要兼顧長遠與短期利益的平衡。我們要形成長遠眼光,既不急功近利,也不逃避責任。有些創新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見到成效,甚至要犧牲一定的短期利益,對此我們要以對未來負責的態度,堅定地去做。第五,我們要強調包容與溝通。對于業務的探索,我們要多給一些時間。對于人的評價,我們要少挑剔毛病,多肯定優點??傊?,創新不是計劃出來的,而是在一種合適的文化土壤中生長出來的,能否營造這樣一種文化土壤事關我們的戰略目標能否實現,對此我們要給予高度的重視。
文化的真正力量不在于口號和標語,而在于文字背后的身體力行、知行合一。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心學的代表人物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他在《傳習錄》中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認為知行本是一體,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如果“知”是對價值觀的探究和定位,那么“行”就是方法論的具體實踐,“知行合一”就意味著價值觀和方法論的高度統一。只有行動才能改變自我,只有行動才能帶來成功。經理人特別是一把手知行合一、行勝于言,這是解決文化能否落地最重要的內容、最關鍵的一環。文化歸根結底要由組織中的精英倡導、率先垂范,才具有真正的說服力。“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員工對經理人其實是“聽其言,觀其行”的。文化的倡導者如果自己說一套、做一套,將造成互信和默契喪失,對組織造成的傷害甚至比不倡導還可怕。這方面華潤已經有過深刻的教訓。各級一把手和經理人在企業文化的形成和導向上起著關鍵作用。我們每一個經理人都要認識到自身有兩個責任,一是經營管理的責任,二是文化引領的責任。經理人應該在踐行華潤文化上起到表率作用,說到的必須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但要“率之以正”,還要“率之以行”。要求員工做到的,經理人首先一定要做到,從而帶動形成良好的企業風氣。
學者余世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需要很多很多時間,才能形成一點點傳統;需要很多很多傳統,才能形成一點點文化”。我認為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性的、長期性的工作,不是朝夕之功,也絕不可能一蹴而就,文化也不是某一部分人的事情,而是貫穿、體現于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是每個管理者、每個員工都要參與的一項工作。在具體的工作中,華潤文化一定要和企業的規章制度、經營管理、行為規范、社會責任和品牌推廣融合起來,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體現在我們工作的方方面面和員工的一言一行中,最終才能達至“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境界,使文化真正地成為推動華潤發展的無窮動力。
萬物有時,而文化之樹常青。物質的存在終將速朽,唯有文化生生不息。文化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文化又反過來塑造和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決定著我們設定的目標能否實現,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在華潤前方的征途上,沒有什么能阻擋我們,能夠阻擋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讓華潤文化凝心聚力,引領我們勇往直前!
本文來源:華潤(潤苑清敘)
轉載請注明出處
